Search

【專業朋友,剛剛好的幸運】

學生時代,常從老一輩醫生的口中聽到:醫生對病人應該...

  • Share this:

【專業朋友,剛剛好的幸運】

學生時代,常從老一輩醫生的口中聽到:醫生對病人應該「視病猶親」,這種舊世代的行醫觀念,對當時涉世未深的大學新鮮人如我,很是感動。

但是,醫病關係在過去三四十年間有了極大的轉變,進入醫院工作後,已經很少人提及這四個字了。面對現在的醫學生、學弟妹,想到他們出生的時代,醫護人員在急診室被暴力相向,某醫生被家屬告上法院判陪兩千多萬只因患者治療不如預期,這類的狀況太多太多,已經不是新聞了。

如果前輩如我還把「視病猶親」放在嘴邊,大概會被他們當作活化石吧。

或許是從日治時代以來,醫生就一直是知識份子的代名詞,對自己要求甚高,因此這個族群常常創造了一些道德過於高尚的詞彙來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

說好聽一點呢,是自我期許,說直接一點,或許就是道德綁架了。

不過,我其實是很困惑的。

我關心我的病人,我也真心希望辛苦育兒的爸爸媽媽們,能夠在育兒路上更順利一些,但一直不知道該把自己擺放在怎樣的位置。

有人說,那就回歸工作的本質嘛,醫生就是一份工作,我們提供服務,領取薪酬,執行和病人之間的醫療契約。契約完成,彼此互不相欠。

這樣的想法是挺直接的,我也認真思考過一陣子,但是,後來我發現,這麼想,會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

這讓人很不快樂。

這畢竟還是一份跟人有關的工作。除了實質的報酬外,醫生其實更期望自己的出現,能讓他人的情緒撥雲見日,對病人來說,即使前路荊棘叢生,有個對人體熟門熟路的人一起往前,總是踏實的多。

不過,到底該把自己放在怎樣的位置呢?面對無助的孩子,兒科醫生有時真的把生病的小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但是,想了想,卻又覺得太親近了,那,到底該怎麼拿捏呢?

上個禮拜,在一個學習的場合,講師在台上分享,要能順利傳達知識,首先要當對方的「專業朋友」。

專業朋友!

我感覺到一個擲地有聲的詞彙,直接敲進我的心裡。「專業」加上「朋友」,用來描述我期望的醫病關係,簡直剛剛好!



說老實話,醫學生時代,我最討厭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權威型醫生。

知識淵博,專業技術紮實,但姿態高傲,覺得後輩努力不如自己,這樣的前輩,著實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前陣子,朋友跟我聊到,這幾年的行醫經歷,讓他接觸過許多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都不同,氣質與聰明才智也不太一樣,讓他真心覺得,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醫生,其實是所有機運的總和。

「怎麼說呢?」我問。

「你不覺得,高中時候的我們,其實對未來什麼都不懂,只是剛好成績不錯,所以我們多了醫學系這個選擇?」

「我們擅長應付考試,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下,恰好是既得利益者。我們高中時,升學規則就是設計成對我們最有利的樣子。」

朋友出身醫生世家,家裡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記憶力不俗的他,恰好擅長應付考試,取得醫學系入學資格;家裡經濟小康,讓他大學時期無後顧之憂,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甚至到國外當交換學生;在醫師養成的過程中,據說,他也常得到貴人相助,論文發表教職升遷樣樣來,如今已經是醫學中心常常被患者家長指名的名醫。

「一個人之所以能從事他喜歡與擅長的工作,還要能做出一些成績,其實是所有機運的總和。」他感慨的說。

我想起前陣子書上讀到的一句話:「我們常常高估了努力的價值,真實的人生,其實是巧合與巧合的碰撞。」

醫生腦袋裡擁有的「專業」,受惠於前人的指導和與機運的累積,有很多部分,其實跟自己的努力程度沒有關係。

我和朋友的想法相近,都覺得自己是特別幸運的人,自己努力的少,受惠於他人的多,是因為他人不吝給予的幸運,才能在職業生涯上,累績一點點可以稱作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是不是有一天,我們也能成為他人,小小的幸運?」我想。



開始經營粉絲團後,不只一位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發育,在螢幕的另一端,向我問起孩子的狀況。

有些,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分享一下青春期發育的基本觀念,家長就能掌握方向;有些,需要進一步釐清,我會建議就醫,同時提醒就醫時需要注意的事情;有些家庭因為疫情沒能回台,我就會幫忙搜尋過濾對他們最有幫助的網路資源或相關文章,如果,找不到好的文章,我就自己用幾個禮拜的時間,寫出一篇來分享給他們。

前陣子,有位媽媽隔海向我問起孩子青春期發育的狀況,恰好我曾針對相關問題做過功課,知道幾個不錯的網路資源,當時就直接分享給她。

當我轉貼網址時,我忽然想到,其實,我也常喜歡跟醫院的學弟妹或朋友分享各式各樣的「好東西」,好的教學網站,有罕見案例的圖片;好的工具書,面對各種症狀不再思緒卡卡;好的衛教叢書,讓家屬的疑問都能迎刃而解。

無論面對誰,原來我抱持著的,是一樣的心情。

醫生的生活,相當忙碌,部落格文章與粉絲團,有空時才能經營,一些爸爸媽媽透過網路訊息來求診,醫生想多幫忙一點,但受限於台灣的醫療法規,一定要親自看到病人,否則不可以下診斷,能做的很有限。

但我還是希望,無論家長是在螢幕的另一端,或是在我的診間,我的身分就是一位「專業朋友」,相處時,希望我們彼此都感覺到一份「剛剛好的幸運。」

剛剛好遇到彼此,剛剛好,我過去花了不少時間,弄懂對你有幫助的知識與概念。也剛剛好,我說的話不那麼艱澀,你正好聽得懂。

其實,醫生也就是剛剛好懂得一些醫學知識,比較懂得過濾那些有關健康的流言蜚語。面對不太確定的問題時,也有比較多的搜尋工具、醫學資料庫等等,能夠釐清疑問找到解答。

仔細想想,相較於「視病猶親」,以朋友來定位醫病關係,彈性更高,彼此在關係裡的重量更加自在均衡。畢竟家人與家人之間實在是太多牽絆了,稍一不注意,就不小心發生情緒勒索。而且,朋友也有很多種,好朋友、壞朋友、陌生的朋友、偶爾來往的朋友......。醫生和病人彼此都選擇一個稍微有貼近,卻又不至於太近的距離,將對方安放在心中,或許才是最好的。

多虧老友的分享,讓我想起自己其實是位幸運兒。

謝謝講師的金句,讓我找到自己和病人之間恰到好處的關係。

不過,有時候,兒科醫生更像是「專業乾爹」或「專業乾媽」啊!

.
#剛好跟你說



剛剛好│兒童青春期 ‧ 成長大小事
部落格│專業好朋友 ‧ 剛好跟你說
https://shihkang.blogspot.com/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希望所有事情都「剛剛好」的兒科醫師。孩子青春期來得剛剛好,身高長得剛剛好,父母的期望也剛剛好。內分泌系統乖乖不作亂,血糖、體重也維持的剛剛好,那就是最棒的事情了!
View all posts